今日人文游学的第二站是杜甫草堂,相比三星堆之古老神秘,杜甫草堂显出的是一副更加生机勃勃的景象。绿树成荫,啼声满园,尽管已过去几百年之时日,当年的那份美景,似乎仍不曾变更过。只不过,时过境迁,变的只是那踱步于溪边之人而已。
慢慢走在游览的路线上,似乎,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,溪、桥、木、竹、屋,融为一体,如同一幅画,静静地悬挂在我们的眼前。偶尔飘落的几片树叶,落在溪中,点起一道水波,缓缓发散,画面似乎动了,似乎,又没有动,仍是那么幽静的美景,不曾变过什么。陶醉在景色中,不由得叹服于杜甫选址之精,寻得了如此诗意的一片花园。
很美,很和谐,不是吗?
我不这么想。
剥开表面的那层和谐,我看到的,是藏在这幅画卷中,深深的悲凉。
溪畔的竹群,已经长得参天般高了。竹,曾记否,当年那坐在你旁边的人。他静静看着溪水流动,忽而站立起来,脸上写满了悲愤与决心,忽而沉重地哀叹一声,又缓缓坐下,眼中满是苍凉与悲哀。或许那时的你还不理解吧,那份深深的苦痛,那份孤独与彷徨。
那段时间,我颠沛流离,携带着家人逃向南方,投奔朋友。一路上我见到的,不是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勤奋,不是骑者奔向驿站的洒脱,不是行者踱向自己家乡的悠然。而是路边难民一个个倒下的凄凉,而是每个难民对未来的恐惧,而是前方的路充满着的绝望。
……